北京地區64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
本報訊(記者 雷嘉)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昨天召開。北京地區單位主持完成的64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,包括一等獎3項、二等獎61項,占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0.3%,穩居全國首位。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、我國*飛機設計大師、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顧誦芬院士,清華大學原校長、國際核能領域*學者王大中院士榮獲本年度國家*高科學技術獎,這一我國科技領域*高獎項自2000年設立以來獲獎的35位科學家中,有23位來自北京。北京地區的獲獎成果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,支撐北京高質量發展,進一步提升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競爭力、引領力和輻射力,為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注入了創新力量。
基礎研究方面,北京近年持續支持開展數學、物理、生命科學等領域自主探索,取得重要進展。2020年度北京15項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,在基礎數學理論、人工智能算力與算法、蛋白質科學、半導體材料、低維碳納米材料等諸多前沿領域取得突破,為構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先發優勢奠定了基礎。其中,兩位“80后”以*完成人的身份獲獎,展現了青年科學家的創新活力:北京大學劉若川教授主持完成的“p進霍奇理論及其應用”和中科院計算所陳云霽研究員主持完成的“深度學習處理器體系結構新范式”兩個項目均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。
數字經濟領域,2020年度北京地區的獲獎成果中,數字經濟發展成效顯著,以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同產業深度融合,新基建加速落地,新模式加速涌現,新業態加速成長,科技創新驅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。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王海峰教授級高工主持完成的“知識增強的跨模態語義理解關鍵技術及應用”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,項目為聯通、東航、廣東電網等6.5萬家企業提供跨模態理解能力,拓展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深度和廣度;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錢德沛教授主持完成的“國家超級計算基礎設施支撐軟件系統”和清華大學唐杰教授主持完成的“智能型科技情報挖掘和知識服務關鍵技術及其規?;瘧谩鲍@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,前者建成了國家超級計算基礎設施和工業仿真等領域應用平臺,為千余項科研項目研發提供支撐,極大促進了高性能計算普惠化;后者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,研制了智能型科技情報挖掘系統AMiner,形成了智慧人才信息、趨勢分析等系列產品,服務于全球220個國家和千余萬用戶。
此外,本年度中關村科學城區域內單位主持完成的獲獎成果達40余項,在重大科學發現、關鍵核心技術突破、高精尖產業培育等方面全面發力,實現基礎研究、技術研發、產業轉化、輻射發展等創新環節有機銜接。具體包括中科院物理所陳小龍研究員主持完成的“基于結構基元的新電磁材料和新效應的發現”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,北京大學高文院士、馬思偉教授等人完成的“超高清視頻多態基元編解碼關鍵技術”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,清華大學李俊華教授主持完成的“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及應用”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。
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